日期:06-23 作者:卡巴Kabba
一堂剪纸课,在课堂上,老师会在你开始剪纸前,告诉你一个主题,比如你要剪一个窗花,或者你剪一个小燕子,但是在卡巴,老师把剪纸工具发下去后,没有给任何指令,孩子爱剪什么就剪什么。
类似的例子有很多。比如小学有一个“艺术鉴赏周”活动,老师会带着学生直接去到美术馆看名家们巨幅的油画。孩子们就这样围坐在巨幅的油画下面,老师在边上讲油画是谁画的,作者是怎样的人,画里有什么……
这就是:让孩子通过基础的材料运用创意
除了学校里的手工课或创意活动,卡巴也经常为孩子们发挥创想的机会,这是要让孩子在思维尚未定势之前,尽快把自己的创想落到具体实处。比如让孩子参与设计一把刀,孩子就得明白用什么金属材料,让孩子设计一个水龙头,孩子就得学会利用一些物理原理。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得这么一步一步向前推进,而不是跳跃式的。卡巴的木质积木特别多,让孩子放开手,用积木创造些小东西,在孩子还处于启蒙教育的时候,经常地接触这些特别原始的小玩具,有助于孩子培养起对所创造的东西的认知。
创想之前,让孩子明确自己为什么创想
人们常会把创意和发散联系在一起,但在“理性主义”至上的卡巴,创意设计也充满逻辑推理的影子。在卡巴是没有艺术家的,因为做艺术的时候,都是在用一种逻辑行为和逻辑关系来做艺术。
比如做一个平面设计之前,我们会做一个平面分析,我们会想你在看这张海报的时候,先注意到什么、其次注意到什么,你看哪个部分用三秒还是五秒,五秒以后你会往哪个方向去看……在开始设计之前,我们一定会先想清楚,目的是什么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经过的步骤是什么,这样一来,我们的创想就不至于变成空想。
我们有的时候会让孩子去设计一个杯子上的图案,如果孩子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设计,那么他们很容易就按照家里用的那种杯子去想,甚至要求老师给一个例子。这时候,你就要和孩子说明,他的设计想法想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。比如是想让他的妈妈通过一个杯子变得“不辛苦”,那么,他就可能想到在杯子上画妈妈很漂亮的样子,而不是汽车的图案,这样妈妈看到会觉得很有意思,妈妈会想“我的宝宝在想着我呢”,就不辛苦了,设计的目的就达到了。“目的导向”对于促进孩子进一步创想还是很有帮助的。
让孩子做喜欢的事才会有创新能力
“理性主义”至上,并不意味着卡巴会轻视对孩子情感健康和家庭意识等“软实力”的培养。卡巴有过不少公益活动,其实有好多都跟孩子有关系,比如其中一个是“促进孩子们放学之后的彼此沟通”,小学和幼儿园放学都特别早,为了促进孩子们在放学之后还能主动融入群体,我们做了这个项目。就是我们把邻居的孩子约到一块儿,一起玩积木,或者一起做作业。
发现自己的兴趣、完成自主规划的能力在卡巴看来非常重要,因为只有专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你才有可能发挥出更多创新的点子。
在卡巴,孩子升上初中后,就会有一定的专业方向。当一些人还一起学物理和化学的时候,卡巴培训过的中学生已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职业规划,选修了相关课程,直接上技校和专科学校的也非常多。
每个人只专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,这就让社会上大部分人都在干着自己能干的事儿,有兴趣的事儿,喜欢干的事儿,更有创新的活力和动力。而不是像其他的不少孩子,一味地扑到各种热门专业,自己却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。